最新资讯

法律法规

朋友圈总有人想蹭“法律咨询"?4招教你解决

发布时间: 2018-04-27 浏览次数:1340



之前,我有教过大家如何利用微信朋友圈建立自己的“品牌”——律师的朋友圈,就是自己的品牌。


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,只要让人知道你是做律师的,就会不断地有人通过微信向你咨询法律问题。


对于这种微信咨询法律问题的,律师们该如何应对呢?


01

热情无私型


“不管你给不给钱,我都做雷锋,不仅免费回答,而且还认真负责!”这是热情无私型法律人的心态。这种心态大多存在于涉世不深且刚入行的法律人。具体分析,这类法律人有两方面的考虑。

 

一方面是怕得罪亲友。


微信咨询的人大多情况下是你的亲友,所以不论是敷衍了事、不理不睬还是谈钱都伤感情,毕竟我们在中国社会,感情体系是和金钱体系一样能够办事儿的一套系统。如果伤了感情,将来你托其它亲友办事也可能被拒之门外。

 

另一方面是相信公道。

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只要是自己认真努力付出了,总会有所回报,这种回报可能没那么快,但是迟早会来到。


或许这位咨询的朋友下次真的有案子,说不定就因为这次咨询的信任感找到了我呢?或许这位咨询的亲戚有个朋友惹了官司,说不定就因为这次咨询的信任感帮我做了推荐。或许我下次需要他帮忙,说不定就因为这次咨询的人情,他也无偿援助。

 

但是我们的时间毕竟有限,我们需要养家糊口。如果你是法律行业的老司机,你可能得日理万机,手上几百个项目和案子,对客户是一小时大几千地收费,这种应接不暇的咨询,占用的是高额的时间成本,而获得的回报却毫无踪迹。

 

02

不理不睬型



“既然你不肯给钱,就想着占便宜,那我也不客气。”这可能是不理不睬型法律人的心态。这种心态大多存在于经验丰富的法律老司机,比如大律师和大法官。具体分析,这类法律人也有两方面考虑。

 

一方面,时间就是金钱。


对于背井离乡多年,苦苦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律老司机来说,每天要办的事儿也不计其数,微信消息从来就没停过,每一分钟都有它的功用。家乡远在千里外,一年也难回去几天,为了这些亲友的人情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,确实划不来。

 

另一方面,传达信息。


不理不睬的态度就是想传达两个信息,一是“我的咨询不是免费的,但我尊重你,不方便直说,希望你能明白”,二是“这个问题问我可能不大合适,你可以另找高明,希望你能明白”。


一次两次的咨询,或许你可以免费提供,但是这可能会把人惯坏,会有越来越多的免费咨询,这时候通过不理不睬确实可以解决这一问题,又不至于撕破脸面。

 

但是我们所在的中华社会终究是人情社会,就算在权衡下不回答是更好的选择,心里却也还是会不大畅快,毕竟可能得罪人,怕伤了感情。

 

我们该怎么办?

我们可以这么办:


01

约见面谈


在大致了解事件后,我们就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案件是一般咨询,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案子。


如果是后者,那我们大可约ta到律所见面谈。


面谈是一块试金石,测试对方诚意。我们都知道,微信的直接咨询是最不费对方成本的方式。但如果我们拉到线下进行,这里他最起码需要付出时间及交通成本,甚至需要请假。


如果对方真的愿意接受面谈,那么这个咨询转成交的几率将大大提升。

 

02

引荐他人


我们可能是老司机,不缺案源缺时间,对于可能产生案源却又耗时甚多的免费咨询,我们会认为是鸡肋,但是对于不缺时间缺案源的小兄弟,可能却是难得的营销机会。


另外,因为有充足时间和热情态度,小兄弟的回答可能会让咨询者更为满意,收到更好的效果。

 

03

授人以渔


告知了这个问题的答案,并不能解决其它问题的答案。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。


律师也是“师”的一种,普法是法律人的职责之一,既然要普法,就高效一点,介绍常用的法律咨询的途径,比如法律援助机构的联系方式,或者是常用的学习法律的网站和工具,再比如查询类似案例的裁判文书网。


授人以渔,会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,也不用耗费我们过多的时间。

 

04

含蓄提示


如果前面三种方法还是解决不了问题,那我们就不得不做一点提示了。


中华社会欣赏含蓄的表达,直来直去容易伤人,含蓄表达却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颜面的尊重,又能传达我们的意思。

 

咨询电话:

023-86599888

公司地址:

重庆市渝北区红金街2号重庆总商会大厦29楼
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:

喻祖丰律师微信二维码:

客 户服 务